燈盞花又叫燈盞細辛、東菊,是一種菊科藥用植物,干燥全草入藥,主要生長在我國西南地區(qū),云南最多,由于野生資源有限,近年來也開始進行人工栽培了,云南就有農戶靠種植燈盞花致富,那么燈盞花長什么樣你知道嗎?我們來看下面的介紹。
燈盞花是菊科植物短葶飛蓬Erigeron breviscapus(Vant.)Hand-Mazz的干燥全草,又名燈盞細辛、東菊,主要分布于我國西南地區(qū),尤以云南較多。首載于《滇南本草》,《中國藥典》1977年版一部曾予收載。燈盞花性寒、微苦、甘溫辛,具有微寒解毒、祛風除濕、活血化瘀、通經活絡、消炎止痛的功效。目前燈盞花注射液在臨床上除主要用于心腦血管系統(tǒng)疾病外,在糖尿病、腎病、頸性眩暈、老年性疾病的治療上也有較好的療效。
形態(tài)特征
多年生草本,高20~30厘米。根狀莖木質,粗厚或扭成塊狀,斜升或橫走,分枝或不分枝,具纖維狀根,頸部常被殘葉的基部。莖數個或單生,高5-50厘米,基部徑1-1.5毫米,直立,或基部略彎,綠色或稀紫色,具明顯的條紋,不分枝,或有時有少數(2-4個)分枝,被疏或較密的短硬毛,雜有短貼毛和頭狀具柄腺毛,上部毛較密。
葉主要集中于基部,基部葉密集,蓮座狀,花期生存,倒卵狀披針形或寬匙形,長1.5-11厘米,寬0.5-2.5厘米,全緣,頂端鈍或圓形,具小尖頭,基部漸狹或急狹成具翅的柄 ,具3脈,兩面被密或疏,邊緣被較密的短硬毛,雜有不明顯的腺毛,極少近無毛;莖葉少數,2-4個少有無,無柄,狹長圓狀披針形或狹披針形,長1-4厘米,寬0.5-1厘米,頂端鈍或稍尖,基部半抱莖,上部葉漸小,線形。
頭狀花序徑2-2.8厘米,單生于莖或分枝的頂端,總苞半球形,長0.5-0.8厘米,寬1-1.5厘米,總苞片3層,線狀披針形,長8毫米,寬約1毫米,頂端尖,長于花盤或與花盤等長,綠色,或上頂紫紅色,外層較短,背面被密或疏的短硬毛,雜有較密的短貼毛和頭狀具柄腺毛,內層具狹膜質的邊緣,近無毛。
外圍的雌花舌狀,3層,長10-12毫米,寬0.8-1毫米,舌片開展,藍色或粉紫色,平,管部長2-2.5毫米,上部被疏短毛,頂端全緣;中央的兩性花管狀,黃色,長3.5-4毫米,管部長約1.5毫米,檐部窄漏斗形,中部被疏微毛,裂片無毛;花藥伸出花冠;瘦果狹長圓形,長1.5毫米,扁壓,背面常具1肋,被密短毛;冠毛淡褐色,2層,剛毛狀,外層極短,內層長約4毫米?;ㄆ?-10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