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體最明顯的穴位,想讓腸胃輕松全靠它

2018-02-24 17:41 閱讀:7563

肚臍是我們人體中唯一可以用手觸摸,用眼睛可以看到的穴位,因而歷來被醫(yī)家視為治病要穴。我們可以從肚臍中可以看出我們身體上的存在的小毛病,特別對于腸胃健康有著更直接的影響,因此,我們應該多正視肚臍,在日常生活中多注重保養(yǎng)。

肚臍的保健養(yǎng)生作用

1、按摩肚臍

坐、臥、立式均可,盡量放松全身,充分暴露腹部,先將兩手搓熱,將一手掌心貼于肚臍部位,一手壓在臍上,按先順時針后逆時針方向由小到大旋揉50~100次,按揉用力宜輕柔,不可用強力,每天早、晚各一次。

臍與腎間動氣相通,而脾、胃、小腸、大腸位于臍周腹內,按摩神闕及腹部能增進食欲,疏通氣機,幫助消化,增強體質,旺盛精力,并能防治胃腸炎,消化道潰瘍,前列腺炎等疾病。

2、氣聚肚臍

站、坐、臥均可,全身放松,雙手掌重疊覆蓋于肚臍之上,用腹式唿吸法,鼻吸氣時腹部慢慢鼓起,意想自然界高能物質,進入肚臍,聚集在此處;口唿氣時腹部下陷,意想高能物質向全身擴散。一唿一吸為一次,習練24次。長期堅持習練,可溫陽補虛,還陽和中,消食導滯,對陰陽兩虛,體弱無力,氣短神衰有效。

3、敷肚臍治療腸胃病

中醫(yī)認為,肚臍內通五臟六腑,因此也可以成為治療腸胃病的所在。如果腸胃有風、寒氣,或者進食生冷食物后出現(xiàn)腹痛、腹瀉、大便溏稀,除了可用熱毛巾敷肚臍及四周,還可取一片生姜,置于肚臍眼上,然后點燃艾條,在生姜上方灸熱,通過生姜將熱傳遞到肚臍眼里。一次大概灸半小時,如果是因進食而出現(xiàn)急性腹痛腹瀉,一般2次可痊愈;如果是平時養(yǎng)生調理,每天可灸1—2次。提醒一下,這只適合為腸胃驅風寒,如果有便秘者,千萬不能亂灸,因為便秘多是腸胃濕熱,以免反效果。

4、中藥敷肚臍可治便秘

將生大黃加芒硝調醋,貼敷肚臍,治便秘,療效顯著,多數(shù)患者于5~8小時內大便得解,而未解者也感胃腸蠕動明顯增快,伴有便意感。

具體方法是,取生大黃粉加芒硝粉1:1混合,與少量米醋調和成煳狀即可。將臍部(神闕穴)清潔,取適量藥物填充,外覆膠布固定,5~8小時后取下,每日1次,持續(xù)3天。

中藥敷臍可通過臍部的經絡循環(huán)達到疏通經絡、調達臟腑、泄熱通便之效。大黃瀉下熱結,蕩滌腸胃可為主藥,芒硝軟堅潤燥,通道大便可為輔,米醋辛散芳香可強藥效,助達病所。藥物不經口入,于臍吸收入里,調理腸胃,通腹導瀉。此法作用直接,適用廣泛且操作簡易。

日常加強對肚臍的保養(yǎng)

1、不要隨便摳肚臍眼

我們常聽別人說不能摳肚臍眼,有些人大概會認為這僅僅是一個不雅的動作 ,以為僅僅是減掉臍帶留下的疤痕。先停住我們的“自以為”,來看看中醫(yī)怎么說吧。

肚臍又名肚臍眼,在中醫(yī)學中稱之為“神闕”。對神闕穴名含義的解釋,主要有兩種:一種是指神之所舍其中,即生命力所在處;另一種是指神氣通行出入的門戶。為胎兒從母體獲取營養(yǎng)的通道,并維持胎兒的生命活動。

肚臍眼是內臟與外界距離最近的地方,千萬不能用力摳,可以先試著用潮濕的棉簽輕輕地擦,動作一定要輕,只把邊緣容易擦到的地方擦一下就好了。

2、肚臍不可著涼

肚臍和腹部的其他部位不同,臍下無肌肉和脂肪組織,血管豐富。作為腹壁的最后閉合處,皮膚較薄,敏感度高,具有滲透性強、吸收力快等特點。因屏障功能較差,在人體又屬相對虛弱之地,易受涼而染風寒。

睡眠時更要注意臍部的保暖,以免引起腹瀉或感冒。尤其對于年輕女性而言,特別是經期女性,血管處于充血狀態(tài),穿露臍裝最易因受涼而使盆腔血管收縮,導致月經血流不暢,時間長了會引起痛經、經期延長、月經不調等。

肚臍的養(yǎng)生功效遠比我們想象的多,在平日里不要覺得它似乎作用不大,而對它忽略哦。